山东省胶州市:“文化串门”推动“全民文明实践”走深走实
作者:李柯《光明日报》( 2024年04月03日 12版)
日前,2024年度首场“文化串门”演出在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沙河新村举行。自2018年以来,胶州市每年开展“文化串门”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,组织邻里艺术团到相邻村庄和镇(街道)开展“串门”演出,6年来,累计开展演出5800余场。
为提升演出效果,胶州市立足群众需求,积极创新演出内容和形式。“文化串门”演出节目形式多样、精彩纷呈,灵感来源于群众需求,胶州市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、专管员等渠道,线上线下征集群众需求,根据需求排练节目,确定演出地点。2024年,首期文化站长培训班在胶州市文化馆举行,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为学员讲解理论政策,引导学员用茂腔、秧歌等形式将理论政策唱出来、演出来,累计创作620个精品节目。
为了提高匹配度,胶州市灵活运用文明实践云平台,通过数据分析、线上宣传,为演出队伍和村庄牵线搭桥,让队伍不撞场,群众不空场,通过“文化串门”演出,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,“文化串门”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。
下一步,胶州市将持续加大扶持力度,用好云平台,推出更多文明实践品牌,推动“全民文明实践”走深走实。
(作者:李柯)
广告
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: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推动廉洁文化建设
作者:刘颖《光明日报》( 2024年04月03日 12版)
近年来,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坚持把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,深挖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,不断丰富创新廉洁文化建设的形式和载体,充分发挥廉洁文化教育、引领和浸润作用,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、强起来。
挖掘本土廉洁资源,厚植廉洁文化基因。蓬安县全力推进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,通过保护开发相如故城、周子古镇,再现历史风貌,让周子古镇之莲、汉赋之谏等经典文化元素重焕新颜。目前,已建成开放司马相如名言警句廊,巡演邵晔平冤历史剧,布局玉环书院、长卿祠,研究周敦颐理学思想,进一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心修身,守住为政之本,以实际行动守护廉洁文化根脉。
建设廉洁文化阵地,营造崇廉尚廉氛围。近年来,蓬安县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文化传播的优势,抓住重要节点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工作,营造崇廉尚德的浓厚氛围。联合县旅游公司、研究会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,以“一城一街一祠一馆”(相如故城、红军街、濂溪祠、警示教育馆)为基地,全力打造3个廉洁文化教育基地、4个县直单位廉洁示范点、21个“廉诊室”,并通过举办研学、诵廉征文等活动,进一步提升廉洁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。在县城主要路口、公园等区域,打造了一批廉洁文化主题走廊,开辟廉洁文化体验专线,让廉洁文化更富生机活力。
开展廉政文化教育,筑牢廉洁制度藩篱。蓬安县探索形成沉浸体验、教育警醒、思想启发的廉洁文化教育新模式,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价值导向、行为约束、生态净化等作用。紧扣“廉政教育”主线,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,到警示馆参观学习体验,把深刻的体验感受转化为廉洁自律的动力。同时,积极开展“家书助廉”“廉政家访”等活动,持续打造“家风助廉”品牌建设,持续推进好家风好家规阵地拓展、活动开展,将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、家庭美德有机结合,把廉政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,以良好家风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(作者:刘颖)
广告
重庆对外经贸学院:构建“三全育人”大格局 探索新时代育人新路径
作者:张伟东 何大海 杜娅《光明日报》( 2024年04月03日 10版)
在“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”的要求下,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、教学体系、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,构建“三全育人”大格局,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构建守正创新的课程育人体系
学院深入推进思政理论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,成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、院级专业分类研究中心,试行“个十百千万”育人计划,持续打造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立项建设示范项目;实施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,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,深化思政课“四化”改革,打造一批思政“金课”,积极探索融合式教学,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有机统一,力争做到门门课程都是思政课,教师人人都是实践者,助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。学院以“三全育人”试点院校建设为引领,全面推进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,积极培育国家教学成果奖。
构建多元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
学院打造“贴合社会需求、突出专业特点、适应个性发展”的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,构建“党委部署、政府推动、社会参与、高校实施”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。重视教学实践训练,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;依托重庆两江数字产业园,阿里巴巴跨境数字产教人才培养基地,搭建“一区四中心”数字经济特色育人平台;加强创新创业教育,通过“创客 ”空间实施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”,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;将“创新创业实践学分”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育人平台实体化,采取“校内外双导师”创业指导模式,组织学生参与“互联网 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;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,建立师生评价认证机制,优化大学生“三下乡”“志愿服务西部计划”项目,深度开展文明城区创建工作、青少年之家、四点半课堂、周末七彩课堂等常态化志愿服务,打造特色志愿服务精品项目。
构建立德树人的文化育人体系
学院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强师生文化自信。注重红色文化引领,依托颂党育青培训班实施“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”,开展“传承红色基因、担当复兴重任”主题党日活动,结合“红色文化浸润”“践行初心使命”“政治生日仪式”组织编排展演一批红色文化舞台剧、歌舞音乐及网络文艺作品;注重传统文化熏陶,实施“中华经典诵读工程”“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”,开展“高雅艺术进校园”活动,引导师生了解高雅艺术、非物质文化、民族民间优秀文化;注重地方文化浸润,紧紧依托地方特色文化,成立“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行知书院”“作孚创客学院”,开展行知大讲堂、新质创业力等多种教学活动,教学成果显著;大力繁荣校园文化,积极推动“全国文明校园”创建,努力建设精神文明高地。
构建亲和高效的管理育人体系
学院执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,全面加强党的领导,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;不断深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,加强制度建设,完善和修订各项规章制度,把准管理育人方向;以完善管理考评体系为牵引,严守好干部标准,严把入口关,将育人实效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体系,选好配强领导干部;坚守“四有”好老师标准,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制度,持续开展“师德标兵”“优秀教师”“优秀教育工作者”评选活动,凝聚管理育人合力;以优化经费使用为突破口,科学编制经费预算,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,强化管理育人实效。努力打造一批“管理育人示范岗”,做到管人先管己,育人先正己。
(作者:张伟东 何大海 杜娅)
广告
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:创新教师发展体系 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
作者:戴功伟《光明日报》( 2024年04月03日 09版)
多年来,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,致力为行业和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,坚持“外引内培”导向,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,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加强顶层设计 助推教学改革
学院依据学校章程、发展规划、党代会报告、教代会报告及党政工作要点,明确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科研活动,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学院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,制定并落实层级听课制度,了解教学一线实际情况,发现问题,及时解决;建立院领导双联系制度,深入系(部)、班级和学生调研,倾听师生意见和建议,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。
学院注重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,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,更新转变教育观念,将新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。教学研究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,同时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。
近3年,学院教师承担各级各类教改立项,取得一定教研成果。其中,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4项;校级教改项目23项;校级质量工程1项;创新训练项目及科技竞赛16项;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累计发表教改论文40余篇。
构建发展体系 提升教师素质
学院要求教师多举措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教学反馈,教师根据收集意见及时整改;要求全体任课教师互相听课、评课,认真总结教学经验,取长补短,促进外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。
为保障教学工作规范性和教学质量,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,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,负责对全院的教学工作及教研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;成立学术委员会,协助科研院长对本院教师、科研人员提出的年度或阶段性科研计划方案进行指导,就可行性和学术价值进行审议,鼓励推荐青年教师积极向学术评议机构申报科研成果。
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、课件和教案比赛等活动,同时积极开展院级赛事,制定专项评选标准并给予适当奖励,强化对教学工作的激励作用,取得良好效果。近3年,学院共申报立项29项,其中校级21项、市级5项、省级3项;对优秀教学系(部)、教师和教辅人员给予奖励,进一步激发了学院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。
实行多元激励 激发教学活力
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名师的培养工作,通过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,先后多次邀请东北师范大学、俄罗斯乌法石油大学等国内外教育专家、领导到学院为教师开展学术讲座;每年暑期组织部分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短期学习培训。学院还积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培训外语方面专门人才,支持地方社会发展建设。
学院逐步形成既有可操作性又卓有成效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案,针对不同层次、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提供定制化方案。建立教师“教学工作和专业成长档案”,为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和专业成长做好记录,并借助学院信息化平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。
(作者:戴功伟)
广告
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
产出导向 混合进阶 推进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程改革创新
作者:刘有升《光明日报》( 2024年04月03日 04版)
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扣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实际,围绕必修思政课程“形势与政策”教学要求,瞄准内容和资源建设,聚焦高阶性、创新性、挑战度的课程建设目标;强知识,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“三进”;重能力,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,练就分析和把握时局的高阶思维;厚素养,引导学生争做时代新人。
以教改理论成果为基石 扎实反哺教学
学院深耕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”“基于产出导向的形势与政策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”等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专项、福建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,摸索教学规律,提炼教改经验,形成70多万字理论成果,为教学提供思路启迪,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,力促教研相长。5年来,学院出版教改专著《形势与政策教学探索》;撰写教改论文40多篇,其中20余篇发表在《马克思主义研究》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》《中国大学教学》《思想教育研究》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》等核心期刊,《高校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的双重属性、建设困境及对策思考》被《复印报刊资料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》收录;提交20多篇资政建议,其中10篇被国家级或省级刊物采用,充分发挥了社会服务功能。
以外引内育为抓手 拓展课程内容和资源
学院主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契机,2020年8月,建成全省首门“形势与政策”慕课并持续年度更新,2022年3月,此课程首批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,被全国300多所高校共20多万名学生选用,共享性和公益性不断彰显。学院注重规范化建设,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主,邀请领导干部、先进模范、特聘教授等走上讲台,从学校党务和行政人员中遴选近70名“双肩挑”教师,跨学科打造优质课程团队;扩大朋友圈、画好同心圆,落实省“1 n”建设马院引航计划,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、教学观摩、教改研讨活动,实现优质师资共育共享、一流课程共融共建;选聘退休教师,组建学院教学督导组,校院督导协同发力,并出台《“形势与政策”课程改革创新方案》《“双肩挑”思政课教师管理规定》等3项制度。近5年,学院召开5场国内国际研讨会,获得各界广泛认可,特别是“新时代高校‘形势与政策’课程改革创新云论坛”邀请了全国近30所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马院院长分享经验。学院还坚持以赛促教,鼓励教师走出去,既展示精气神又练好“内功”。
以融合交互和综合评价为中心 推动混合式教学
自2020年8月起,学院依托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和自建慕课,启动混合式教学,2021年12月建成“形势与政策”省级一流课程,每学期线上2学时、线下6学时。完善环节设置,课前导学,以慕课学习掌握常识和热点;课中辅学,以混合式教学解决重点和难点;课后助学,完成专题测试、拓展阅读,促进知识迁移。依托智慧教学平台,采取“问题式专题化”教学方法,问题驱动、专题轮动,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;案例式教学,把准中国实践、契合福建情境,以案说理、以例为据;合作探究,分组研讨,变总体“漫灌”为小组“滴灌”,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得益彰。学院推动课堂内外兼顾、线上线下并举、过程性结果性结合,实现量化评定、系统自动评分,促使“术”“学”“道”有机结合,提高到课率、前排就坐率、抬头率,将有意义的课上得有意思、有价值。
以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塑造为主线 深化价值引领和思维训练
学院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,强化政治引导功能,带领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,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,增强家国情怀、批判思维、哲学眼光、全球视野。紧跟时政热点和学期要点,讲深讲透讲活中国故事、福建故事、福大故事,以生动、深入、具体的纵横比较讲清道理、回应现实问题。构筑多维立体、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,明晰知识链、问题链、价值链,运用经典研读、头脑风暴、抢答、点名、投票等手段和多案例分析、比较分析、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,增进高阶思维训练和能力锤炼,凸显问题导向和学理分析,以“大思政课”“行走的思政课”等多元化途径,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(刘有升)
广告
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
弘扬大庆精神 构建思政教育“四三”模式
作者:徐晓宇 王鹤岩 李万鹰《光明日报》( 2024年04月03日 08版)
大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作为大庆精神研究基地,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大庆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,构建高校思政课“四三”模式,即建好思政理论课、实践课、特色课三类课程,打造思政课专职、兼职和外聘三支队伍,构建课堂、网络和实践教学三个平台,采取讲理论、讲故事和重践行三种方式,多维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将历史照进现实,以理论引领实践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更多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聚焦“四三”模式 提升育人实效
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,建好思政特色课、思政理论课、思政实践课三类课程。学院优化思政课内容供给,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,开设校本思政特色课《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》;对接中学政治课和大学专业课,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特点,在6门思政理论课中融入大庆精神;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、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、油立方等红色文化育人场馆确定为思政实践课签约基地,开展“走、唱、演、建、传”系列活动,实现思政实践课的浸润式、体验式学习。
整合校地企人才资源,打造专职、兼职和外聘教师三支队伍。学院聘请地方政府、企业、高校大庆精神研究专家、校内专业教师及思政工作者担任思政课教师,共商人才培养方案、课程设置,联合承担教学任务、申报教研课题、指导“大创项目”、开展思政实践,建立一支包括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提名人物、团中央讲师团成员、省教学名师、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负责人、铁人王进喜战友孙宝范、“人民楷模”王启民、“三代铁人”李新民、石油魂主讲团队等在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。
创设多元样式,构建课堂、网络和实践三个教学平台。学院将数字化学习资源、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课程资源结合。课堂教学选取体现大庆精神的典型案例导入课程,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情境感,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;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直播课,在校学生现场聆听,线上数万名全国高校师生、网络用户同时收看,在网络平台发起“我在东油 为国加油”“踏着铁人脚步走”“铁人爷爷,我想对您说”“经典云悦读”“大中小同上一堂思政课”线上直播等学生参与度高、影响力大的活动;指导学生成立理论社团“大庆精神宣讲团”,建设微信公众号,传承弘扬大庆、铁人精神,和校团委、学工部等联合开展暑期实践,带领学生到学校、企业、厂矿宣讲大庆精神,并将学生宣讲作品上传至实践教学平台,供全校学生共同学习。
活化教育形式,实现讲理论、讲故事、重践行多元融合。学院将大庆精神作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载体,作为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密码,融会贯通,讲深、讲透理论,体现大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;用好用活大庆精神案例,讲好“中国故事”“大庆故事”“东油故事”,彰显大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温度;让学生感悟并践行大庆精神,体现大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度。47名同学在家乡(覆盖13个省区)录制讲大庆精神、铁人故事的视频,并将作品发布在b站、qq空间、微信朋友圈、抖音、快手等网络平台,云宣讲内容结集为富媒体出版物《云端讲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》。
融入大庆精神 思政育人成效显著
学院立足大庆精神育人特色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持续夯实大庆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建设基础,收获了喜人的成果,获批国家社科基金“大庆精神研究”,教育部项目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”等国家级课题;建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《大庆精神创新及发展》,省一流课程《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》;学院教师获省青年教学名师,“大庆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”“大庆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学研究”获批省思政名师工作室;多位学院宣讲团成员入选省大庆精神宣讲团。
“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”在智慧树平台已运行7个学期,课程累计选课学校58所,互动16.89万次。中国医科大学、郑州大学、河北师范大学、河北工程大学、黑龙江科技大学、大庆师范学院等高校选修该课程,选课人数3.81万人。
学院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作用不断凸显。近4年,4598名学生入伍入党,227名学生报名西部计划志愿者,5632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“互联网 ”大创项目、“新思想·我来说”“挑战杯”等大赛,学生参与度高,数百项成果获奖。“重走铁人路·传承石油魂”获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。大庆精神育人展馆被评为省文明校园窗口(标兵)单位。
学生适应、参与艰苦环境工作的能力和意愿不断加强。学院毕业生近90%扎根黑龙江,从基层起步,成为业内骨干和专家。近3年,学生到新疆、西藏、青海就业总数为463人。2020年,毕业生在新疆油田就业91人,在青海油田就业25人,占当年青海油田签约总数的25%以上。
(徐晓宇 王鹤岩 李万鹰)
广告
报纸登报信息
登报类型:政务考核稿
报纸名称:光明日报
外文名称:guangmingribao
国内刊号:cn11-0026
国际刊号:d2
邮发代号:1-16
发行地区:中国大陆
报刊级别:国家级
刊登时间:2024_04_03_星期三
|